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

河南小麦品种穗粒数性状的动态变化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顾晶晶1, 2 , 余慷2 , 陈树林1 , 朱保磊1, 2 , 王冬至2 , 张爱民1, 2 , 刘冬成2 , 詹克慧1
1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郑州, 450002;
2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7 年, 第 15卷, 第 28 篇   
收稿日期: 2017年03月20日    接受日期: 2017年04月11日    发表日期: 2017年05月08日
© 2017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穗粒数是小麦产量构成的重要因子,研究小麦穗粒数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与遗传机制对于高产育种具有指导意义。以198份河南种植或审定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4个环境下鉴定穗粒数相关性状表现,选用660K SNP芯片检测材料的基因型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穗粒数存在着广泛的变异,穗粒数、穗长、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和不育小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77.43%、87.54%、85.45%、79.70%和68.08%,2002年以前、2003~2008年、2009~2014年和2015年以来育成品种的平均穗粒数分别为35.71个、36.85个、37.40个和37.98个,随着育种时期的推进总小穗数和可育小穗数也表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共发现41个和穗粒数等性状相关联的位点,分布在除了1D、3A、3D、4B和4D的16条染色体上,单个关联位点的表型变异贡献率(R2)范围为6.19%~20.83%,其中10个位点至少在2个环境中稳定表达。对关联位点进一步分析发掘了多个与穗粒数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如7A上AX-109368219(A)能增加穗粒数1.86粒,2A上AX-111674224(C)能提高总小穗数0.96个,2D上AX-111582877(G)能提高可育小穗数0.73个。研究揭示近五十年河南小麦穗粒数性状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获得了多个和穗粒数等性状关联位点及等位变异,为小麦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及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基因资源。

关键词
河南小麦;穗粒数;SNP芯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 第 15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顾晶晶
.
余慷
.
陈树林
.
朱保磊
.
王冬至
.
张爱民
.
刘冬成
.
詹克慧
相关论文
.
河南小麦
.
穗粒数
.
SNP芯片
.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服务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