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农业研究所, 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中心, 成都, 611130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8 年, 第 16卷, 第 44 篇
收稿日期: 2017年02月05日 接受日期: 2017年04月22日 发表日期: 2018年02月28日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8 年, 第 16卷, 第 44 篇
收稿日期: 2017年02月05日 接受日期: 2017年04月22日 发表日期: 2018年02月28日
© 2018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在传统间套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在不降低玉米的产出基础上净增加大豆产量,在我国西南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该模式下,高位作物玉米对低位作物大豆形成荫蔽胁迫,限制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荫蔽胁迫下,红光/远红光比值(R: FR)下降,大豆的光能截获量显著减少,植株表现出下胚轴纤细、叶面积减小、叶柄细长、叶片变薄、易倒伏等典型的荫蔽胁迫表型,极大地限制了间套作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提升。因此,在生理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大豆对荫蔽胁迫的响应机理,培育耐荫大豆品种,对指导间套作大豆生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综述研究了农业生产中的荫蔽胁迫,荫蔽对间套作大豆农艺性状、光合作用及倒伏的影响,同时阐述了大豆响应荫蔽胁迫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本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荫蔽;大豆;间套作;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