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昆明, 650201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6 年, 第 14卷, 第 0 篇
收稿日期: 2016年03月03日 接受日期: 2016年04月12日 发表日期: 2016年06月20日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6 年, 第 14卷, 第 0 篇
收稿日期: 2016年03月03日 接受日期: 2016年04月12日 发表日期: 2016年06月20日
© 2016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稻瘟病是为害水稻生产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弄清水稻与稻瘟病菌的互作机制对于稻瘟病的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抗性品种(YJ19, IRBL22和LTH)不同侵染阶段的细胞观察,发现水稻品种YJ19对稻瘟病菌16T抗性最强,其次为IRBL22,LTH抗性最弱;抗性品种自发荧光增强强度显著大于感病品种。且抗性越强,其荧光增强点的密度越大,荧光增强频率越高,侵染点荧光增强细胞数目越多,荧光点越大。在侵染后期感性品种细胞产生显著的褐化现象,而抗性品种褐化现象不明显。水稻细胞对稻瘟病菌侵染出现明显细胞形态变化的关键时间点为接种后72 h。研究结果可为培育广谱、持久抗性水稻品种,制定抵抗稻瘟病害的新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稻瘟病;水稻品种;自发荧光;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