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南宁, 530007; 2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研究所,南宁, 530007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1 年, 第 19卷, 第 27 篇
收稿日期: 2020年06月01日 接受日期: 2020年06月12日 发表日期: 2022年01月20日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1 年, 第 19卷, 第 27 篇
收稿日期: 2020年06月01日 接受日期: 2020年06月12日 发表日期: 2022年01月20日
© 2021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玉米大斑病是危害玉米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玉米种植区域普遍发生。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可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前者包括 9个显性基因(Ht1,Ht2,Ht3,Htm,HtP,HtNB,Htn1,NNc和St)和2个隐性基因(ht4 和rt),后者包括许多数量抗性基因,遍布 10条染色体。本研究从病原菌特征及发病影响因素、抗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机制、抗性遗传、抗性基因挖掘与定位的角度阐述玉米抗大斑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玉米大斑病的抗病分子机制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病原菌;种质资源;抗性遗传;抗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