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95 份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冷性鉴评与遗传基础分析  

刘杰1,2 , 张春宵1 , 李淑芳1 , 郑大浩2 , 梁烜赫 1 , 王宇3 , 刘文平1 , 刘学岩1 , 曹铁华1* , 李晓辉1*
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公主岭, 136100; 2 延边大学农学院, 延吉, 133002; 3 公主岭市气象局, 公主岭, 136100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1 年, 第 19卷, 第 38 篇   
收稿日期: 2020年01月12日    接受日期: 2020年01月17日    发表日期: 2021年05月13日
© 2021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本研究以 95 份玉米自交系为试材,测定 10 低温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以及其相对值等 6 个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自交系萌发期耐冷性进行鉴评,筛选耐冷种质;基于 55K 芯片数据,揭示 95 份自交系的群体结构,并探讨杂优类群与萌发期耐冷性的关系;采用混合线性模型(mr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检测与耐冷性状显著关联的 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将 6 个单项指标综合为 2 个独立的综合指标,系统聚类将自交系划分为 5 类,耐冷性强、较强、中等、较弱、弱的材料分别为 1125261518 份。95 份自交系被划分为‘瑞德’、‘旅大红骨’、‘兰卡斯特’、‘四平头’、‘PB’与混合群等 6 个类群,其中本土种质‘四平头’与‘旅大红骨’的整体耐冷性高于其它类群,可选择国内种质国外种质的杂优模式进行耐冷种质改良。基于 GWAS 结果,共检测到26 个与耐冷性状显著相关的 SNP 位点,单个 SNP 解释的表型变异为 2.16%~32.63%。本研究为优异基因的克隆、有效功能标记的开发以及后续的种质改良与创新提供了种质资源、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萌发期;耐冷性;鉴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 第 19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刘杰1,2
.
张春宵1
.
李淑芳1
.
郑大浩2
.
梁烜赫 1
.
王宇3
.
刘文平1
.
刘学岩1
.
曹铁华1*
.
李晓辉1*
相关论文
.
玉米(Zea mays L.)
.
萌发期
.
耐冷性
.
鉴评
.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服务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