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合肥, 230031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0 年, 第 18卷, 第 35 篇
收稿日期: 2019年07月15日 接受日期: 2019年07月22日 发表日期: 2020年08月01日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0 年, 第 18卷, 第 35 篇
收稿日期: 2019年07月15日 接受日期: 2019年07月22日 发表日期: 2020年08月01日
© 2020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为了解安徽地区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本研究挑选了 27对(15对 InDel和 12对SSR标记)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分子标记对安徽地区的 66份绿豆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标记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在 2~4个,平均为 2.5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 1.38~3.45个,平均为2.03个;Shannon信息指数(I)的变幅介于 0.45~1.31之间,平均值为 0.7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在 0.28~0.71之间,平均为 0.49;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在 0.24~0.66之间,平均 PIC含量为 0.40。66份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 0.33~1.00之间,平均为 0.61,UPGMA聚类分析将 66份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为 0.525处分为两大类群。但聚类结果没有严格按照地理来源进行划分,来源于不同地理区域的资源被划分在一起。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绿豆地方品种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因此,为丰富安徽省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需加强资源引进和种质创新工作。本研究结果为分析安徽地区绿豆品种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资源收集和提高优良种质利用率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绿豆(Vigna radiata (L.) Wilczek);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