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南京, 210014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0 年, 第 18卷, 第 21 篇
收稿日期: 2019年02月18日 接受日期: 2019年02月27日 发表日期: 2020年08月27日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0 年, 第 18卷, 第 21 篇
收稿日期: 2019年02月18日 接受日期: 2019年02月27日 发表日期: 2020年08月27日
© 2020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山药炭疽病是危害山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可导致 30%~85%的产量损失。本研究采用柯赫氏法则对从病斑组织块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 6 株炭疽菌分别与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隐秘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enigma)和兰科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 complex)的 Colletotrichum plurivorum 和 Colletotrichum sojae 聚在一起,支持率分别为 89%、80%、87%、94%、88%和 91%。这是关于喀斯特炭疽菌、暹罗炭疽菌、隐秘炭疽菌、C. plurivorum 和 C. sojae 引起山药炭疽病的首次报道。致病性测试表明,6 株菌株均能对山药离体叶片致病,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具有一定差异。暹罗炭疽菌致病力最强,喀斯特炭疽菌、胶孢炭疽菌、C. plurivorum 或 C. sojae 致病力中等,隐秘炭疽菌致病力最弱。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和致病性分化存在差异,为深入研究该病发生规律、防治及抗病育种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紫山药(Dioscorea alata L.);炭疽病;病原鉴定;多基因联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