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微卫星分子标记揭示的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  

韩光煜 , 徐俊采 , 张能 , 谭文超 , 毕振佳 , 刘斌 , 王薇 , 何平 , 王云月*
云南农业大学,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昆明, 650201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9 年, 第 17卷, 第 24 篇   
收稿日期: 2018年04月25日    接受日期: 2018年05月27日    发表日期: 2019年03月01日
© 2019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为了明确不同地理位置杂草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遗传分化水平以及杂草稻群体之间的基因流。本研究利用 24 SSR 引物对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和广东共 17 个杂草稻群体的 469 份杂草稻样本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杂草稻群体的总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I=0.36, He=0.23),不同杂草稻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He 0.07~0.35 之间。AMOVA 分析结果表明,杂草稻群体70%的变异来源于群体间,30%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聚类分析显示,相邻地区的种群间相似性较高,江苏省杂草稻的不同种群间存在较高遗传分化;遗传分化与基因流结果表明,17 个杂草稻种群间总的 Nm 值为 0.117,总 Fst 值为 0.694。地理位置较近的种群间 Nm 普遍较高,Fst 较低;而地理位置较远的种群间 Nm 普遍较低,Fst 较高。总之,本实验中的杂草稻群体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杂草稻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显著大于群体内的分化,符合遗传距离的空间隔离模型;杂草稻群体间和地区间有一定水平的基因流,本研究对理解杂草稻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进化及制定杂草稻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杂草稻;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SSR 分子标记;基因流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 第 17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韩光煜
.
徐俊采
.
张能
.
谭文超
.
毕振佳
.
刘斌
.
王薇
.
何平
.
王云月*
相关论文
.
杂草稻
.
遗传多样性
.
遗传分化
.
SSR 分子标记
.
基因流
服务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