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丽1
,
李娟 1
,
张春龙1
,
张亮1
,
谭亚玲1
,
罗萍2
,
李正和3
,
栾一芳1
,
于洋1
,
高亮 1
,
普世皇1
,
金寿林1
,
罗倩明1
,
普有华1
,
陈丽娟1
,
谭学林1*
,
文建成 1*

















1 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 昆明, 650201; 2 广南县八宝米研究所, 广南, 663300; 3 元阳县种子管理站, 南沙, 650201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8 年, 第 16卷, 第 30 篇
收稿日期: 2017年10月10日 接受日期: 2017年10月27日 发表日期: 2018年12月20日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8 年, 第 16卷, 第 30 篇
收稿日期: 2017年10月10日 接受日期: 2017年10月27日 发表日期: 2018年12月20日
© 2018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优质米业对云南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边疆民族的脱贫具有重要作用。‘滇屯 502’是云南优质香软米生产的主要品种,也是香软米品种改良的主要香稻资源,但对于‘滇屯 502’香味性状的遗传规律迄今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水稻香味基因 badh2 特异引物,结合米粒咀嚼法,分析了‘滇屯 502’香味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杂交后代的表型差异。结果表明‘滇屯 502’的香味性状受核隐性基因 badh2 控制,其遗传分离比例不受细胞质基因背景和种植环境差异的影响。对 F2 单株和 F3 株系分析,虽未发现与香味性状明显相关的农艺性状,但具香味性状的单株穗实粒数、穗总粒数、有效穗和结实率均低于无香味性状的,尤其是 F3 香味株系更明显地表现出穗实粒数少、结实率低、产量低的特性。本研究结果为开展‘滇屯 502’品种改良和提纯复壮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香味基因;遗传模式;农艺性状;优质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