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湖北省主要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分析  

刘易科1 , 朱展望1 , 佟汉文1 , 宁富豪1 , 冯承官1 , 陈泠1 , 邹娟1 , 张宇庆1 , 杨立军2 , 高春保1,3*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 430064;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武汉, 430064;
3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荆州, 434025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8 年, 第 16卷, 第 44 篇   
收稿日期: 2017年06月16日    接受日期: 2017年07月16日    发表日期: 2018年02月28日
© 2018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 要

明确主导品种和有潜力新品种的抗病基因的组成及其抗性形成机制,可为利用MAS方法高效利用抗病基因、快速聚合主效基因以及多抗小麦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本研究在明确具有代表性湖北品种抗病性的基础上,选用52个小麦抗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的基因(QTL)的功能标记或连锁标记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整体不强,特别是纹枯病和赤霉病抗性亟待提高;除Fhb1Fhb4外,其他检测的抗赤霉病主效位点均可以在参试品种中检出;3个抗条锈病性基因(Yr2Yr5Yr48)和8抗条锈病基因(Pm2Pm8Pm16Pm24Pm32Pm33Pm34Pm35)可以在参试品种中检出,其中Yr2Yr48Pm2存在于所有参试品种中;13个抗纹枯病抗性标记在参试品种中可以被检出。分子检测结果部分解释了湖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抗病分子基础,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效利用抗病基因提供参考。

关键词
湖北;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抗病基因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 第 16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刘易科
.
朱展望
.
佟汉文
.
宁富豪
.
冯承官
.
陈泠
.
邹娟
.
张宇庆
.
杨立军
.
高春保
相关论文
.
湖北
.
小麦
.
赤霉病
.
条锈病
.
白粉病
.
纹枯病
.
抗病基因
服务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