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水稻不育系抽穗包颈性状的遗传研究  

杨益善1,2* , 龚俊义3* , 田继微1 , 程本义3 , 孟祥伦1 , 韦飞严1 , 武小金1 , 廖伏明2
1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深圳, 518118;
2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长沙, 410125;
3中国水稻研究所, 杭州, 310006
*同等第一作者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5 年, 第 13 卷, 第 2 篇   
收稿日期: 2015年05月06日    接受日期: 2015年05月25日    发表日期: 2015年11月04日
© 2015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要

为了探讨水稻不育系抽穗包颈性状的遗传基础,且为选育不包颈或包颈轻的不育系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W9593S (抽穗包颈轻)与培矮64S (抽穗包颈重) 2个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回交构建遗传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体系的6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剖析了水稻不育系抽穗包颈性状的遗传模型,并与F2群体QTL定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分离分析,穗粒外露度、包颈长均表现为B-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包颈度、顶1节间长和剑叶鞘长的最适模型分别为D-4 (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D-1 (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和C-0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对F2分离群体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分别与穗粒外露度、包颈长、包颈度、顶1节间长和剑叶鞘长有关的25个QTL,分布于第1、第2、第4、第5、第6、第7和第12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变幅为2.85%~16.73%。其中位于第12染色体与SSR标记RM3331连锁的QTL以及位于第6染色体分别与SSR标记RM439和RM3765连锁的QTL均同时影响穗粒外露度、包颈长和包颈度3个性状,位于第4染色体分别与SSR标记RM255和RM3687连锁的QTL同时影响顶1节间长和剑叶鞘长2个性状,这5个QTL位点可能是调控不育系抽穗包颈性状的重要位点。QTL定位结果与6世代分离分析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又不完全一致,可能与这两种方法依据的遗传群体不同以及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有关。


关键词
水稻不育系;抽穗包颈性状;遗传;6世代联合分离分析;QTL定位

HTML格式版本正在制作中。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 第 13 卷
阅览选项
. PDF(0KB)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杨益善
.
龚俊义
.
田继微
.
程本义
.
孟祥伦
.
韦飞严
.
武小金
.
廖伏明
相关论文
.
水稻不育系
.
抽穗包颈性状
.
遗传
.
6世代联合分离分析
.
QTL定位
服务
. Email 推荐给朋友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