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福州, 350003;
*同等贡献作者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5 年, 第 13 卷, 第 1 篇 doi: 10.13271/j.mpb.013.001433
收稿日期: 2015年03月13日 接受日期: 2015年04月07日 发表日期: 2015年05月25日
这是一篇《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的数字优先出版(Online Publishing in Advance)论文,如果需要下载阅读全文,请您订阅。
Gao X., Chen Z.Q., Song Y.N., Chen Z.J., Tian D.G., Lin Y., Yang S.H., Chen S.B., and Wang F., 2015, Identification and gene mapping of a runaway cell death mutant rcd1 in rice, Fenzi Zhiwu Yuzhong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13(7): 1433-1440 (高新, 陈子强, 宋亚娜, 陈在杰, 田大刚, 林艳, 杨绍华, 陈松彪, 王锋 , 2015, 水稻失控性细胞坏死突变体rcd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13(7): 1433-1440)
本研究通过筛选水稻籼型恢复系明恢86的组培变异后代,获得一个失控性细胞坏死突变体rcd1 (runaway cell death 1)。结果显示:从苗期后期起,rcd1叶片出现橙黄色类病斑;分蘖期后,类病斑性状加剧;抽穗期后,类病斑串联成片,茎、叶、穗干枯,并衰亡。qRT-PCR分析表明,OsPR1b、OsNAC4、OsPAL1、OsCHT1、OsCHT3、OsPOC1等病程相关基因在rcd1类病斑叶片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在野生型叶片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田间调查发现,rcd1突变体表现出对胡麻斑病抗性增强。遗传分析显示,rcd1突变性状由单一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93-11与rcd1配制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将rcd1定位在水稻第1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InDel标记ID7909和ID8337之间约428 kb的区间。测序及共分离分析发现,rcd1与SL基因等位。在rcd1突变体中,SL基因编码区发生G1205T的单碱基突变,导致第370位氨基酸Arg→Leu的变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更深入解析rcd1调控水稻类病斑形成及抗病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