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基于 ITS和 trnL-F序列的具有优良性状蕉类资源的遗传结构分析  

龙芳 , 武鹏 , 邹瑜 , 何海旺 , 莫天利 , 黄相 , 赵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南宁, 530007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2 年, 第 20 卷, 第 20 篇   
收稿日期: 2021年05月28日    接受日期: 2021年06月04日    发表日期: 2022年07月21日
© 2022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要

为了构建广西具有优良性状的蕉类遗传结构,本研究收集了广西 7个不同地理来源的 5大种类具有优良性状的蕉类资源,利用 PCR技术将这些蕉类资源细胞核 DNAITS序列及叶绿体 DNAtrnL-F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并对测序所获得的序列进行 STRUCTURE分类、PCoA排序、AMOVA分析、群体遗传分化(FST指数)及基于 NJ树和 UPGMA树的聚类分析,进一步研究蕉类资源遗传变异分布和遗传变异水平。STRUCTURE结果显示:当 K=2时,Delta K出现了最高的峰值,即将个体分为 2个类别最合适,大蕉中的多数和野蕉中的少数可归为第一类,所有粉蕉、鸡蕉、香蕉和大多数的野蕉归为第二类。PCoA排序图显示粉蕉虽然个体数量较多,但是遗传多样性较低,而大蕉和野蕉具有较高的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的个体间,方差占总和的 63.088%,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大于品种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方差分别占总和的 27.676%9.236%。遗传分化非常大(FST>0.25)P<0.05的群体绝大多数在不同蕉类型之间。NJ树和 UPGMA树同样显示不同蕉类型之间的群体遗传距离较远。以上结果表明野蕉存在的历史最久,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变异;在人工杂交育种时,不同蕉之间的交配可能产生更多的具有遗传多样性的后代;具有育种潜力性状的粉蕉分布在遗传关系非常近的一个群体内,今后的资源收集时应该更加注重对某个粉蕉群体的详尽调查以发现更多的可利用性状。研究结果有助于对广西具有优良性状的蕉类资源的蕴藏状况和遗传潜力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育种学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遗传结构;蕉类;ITS序列;trnL-F序列

HTML格式版本正在制作中。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 第 20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龙芳
.
武鹏
.
邹瑜
.
何海旺
.
莫天利
.
黄相
.
赵明*
相关论文
.
遗传结构
.
蕉类
.
ITS序列
.
trnL-F序列
服务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