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昆明, 650201; 2云南农业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201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1 年, 第 19 卷, 第 2 篇
收稿日期: 2020年03月15日 接受日期: 2020年03月20日 发表日期: 2021年08月15日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1 年, 第 19 卷, 第 2 篇
收稿日期: 2020年03月15日 接受日期: 2020年03月20日 发表日期: 2021年08月15日
© 2021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优质丰产滇型杂交粳稻‘滇禾优 34’杂种 F1群体中不育株进行分类调查,结合骨干恢复系‘南 34’及其Rf1 恢复基因功能丢失突变体基本农艺性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探明恢复系恢复基因功能丢失的现象和成因。结果表明, ‘南 34’的自然突变致使恢复基因Rf1 功能丧失是导致‘滇禾优 34’杂种 F1群体出现不育株(两年占比分别为 0.26%和 0.79%)的主要因素;‘南 34’野生型的结实率相对于其突变体无明显差异,在花粉育性、株高、穗长、粒长性状上野生型略高于突变体,在粒宽性状上突变体略大于野生型。通过克隆恢复系‘南 34’野生型及突变体的Rf1 位点,测序比对后发现在其 ORF区域突变体相对于野生型缺失一段长为 574 bp的序列,使其无法编码一些 PPR蛋白,该序列的缺失可能导致恢复功能丧失。该研究结果为水稻三系育种和应用中恢复基因遗传变异机制的解析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滇型 CMS;恢复基因Rf1;‘南 34’突变体;PPR蛋白
HTML格式版本正在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