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长沙, 410128; 2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 410127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1 年, 第 19 卷, 第 17 篇
收稿日期: 2020年03月07日 接受日期: 2020年03月11日 发表日期: 2021年08月16日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1 年, 第 19 卷, 第 17 篇
收稿日期: 2020年03月07日 接受日期: 2020年03月11日 发表日期: 2021年08月16日
© 2021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要
水稻类病斑的形成过程受到基因突变、代谢絮乱、活性氧积累、激素失衡、离子通道受阻、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失控、非生物因素胁迫等影响。类病变过程通常伴随植株抗病性的提高,并且防御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也会上升。目前,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功能分析等方面。本研究综述了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发生机制,特别对目前已克隆的类病斑基因位置、编码、功能等进行了梳理,并对水稻类病变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提炼,最后提出类病斑突变体研究以及水稻育种实践的展望。本研究对进一步分析水稻类病斑突变基因的防御反应调控机制以及育种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类病斑;基因克隆;机制
HTML格式版本正在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