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山西省冬小麦地方品种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雷梦林1 , 刘霞1 , 冯瑞云2 , 李欣2 , 张晋1 , 杨生权3*
1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杂粮种质资源发掘与遗传改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太原, 030001; 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遗传与分子改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 030031; 3 山西省生物研究所,太原, 030006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0 年, 第 18 卷, 第 39 篇   
收稿日期: 2018年12月28日    接受日期: 2019年01月30日    发表日期: 2020年05月02日
© 2020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要

为了有效利用山西省冬小麦地方品种质资源,了解不同生态区的冬小麦地方品种在主要农艺性状上的遗传多样性,对 551 份山西省冬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6 个质量性状和 7 个数量性状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比 2 个冬麦区的小麦 23 个性状发现:芒形、幼苗习性、粒质和穗长 4 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比其他性状高,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南部中熟麦区的芒形、抗倒伏性、穗长和小穗着生密度 4 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茎粗和整齐度多样性指数偏低;中部晚熟麦区的芒形、幼苗习性、穗长和千粒重 4 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株高、小穗着生密度、整齐度和叶姿多样指数偏低。根据材料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经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 5 大类群,其中第类群属于矮杆、穗粒数多和千粒重高的丰产亲本材料。7 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 3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 72.78%,第一主成分反映每穗小穗数和每穗粒数,第二主成分反映小穗着生密度,第三主成分反映千粒重。本研究对深入探索山西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的亲本材料。

关键词
小麦;农艺性状;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HTML格式版本正在制作中。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 第 18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雷梦林1
.
刘霞1
.
冯瑞云2
.
李欣2
.
张晋1
.
杨生权3*
相关论文
.
小麦
.
农艺性状
.
聚类分析
.
主成分分析
服务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