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通辽, 028042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9 年, 第 17 卷, 第 27 篇
收稿日期: 2018年03月26日 接受日期: 2018年04月29日 发表日期: 2019年01月29日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9 年, 第 17 卷, 第 27 篇
收稿日期: 2018年03月26日 接受日期: 2018年04月29日 发表日期: 2019年01月29日
© 2019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要
为了选育出产草量高、品质好、耐盐碱性和扩展性强,能够在内蒙古盐碱湿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良虉草新品种,以通草 1号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 Tongcao No.1)为母本(或父本),分别与川引 3号虉草
(P. arundinacea L. Chuanyin No.3)、美国虉草(P. arundinacea L.)进行杂交,得到了杂种后代(F1~F3),选择 14 个杂交株系和 4 个亲本材料,采用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并依据遗传相似系数,运用欧氏距离 -离差平方和聚类方法对 18份虉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为虉草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采用 10 条引物共扩增出 176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 148 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 84.0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 1.347 2,平均 Nei's 基因多样性(H)为 0.228 5,平均 Shannon 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361 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 0.602 3~0.818 2。当欧氏距离为 0.57时可将 18份虉草材料分为 4个类群,第 1类群由川引 3号虉草、美国虉草和 S18杂种构成;第 2类群包含通草 1号虉草、通辽野生虉草和 S2、S17杂种构成; 第 3类群由 6个通草 1号虉草为母本(或父本)的杂交 F1 代构成; 第 4类群由 4 个通草 1号虉草为父(母)本的杂种 F2 代和 1个 F1 代构成。14份虉草杂种后代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作为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关键词
虉草;杂种后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子标记
HTML格式版本正在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