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高密度SNP标记法解析两个玉米重组自交系穗夹角的遗传基础  

林景卫* , 韩笑* , 张昕 , 周思雅 , 李浩戈 , 陈水森 , 张立军 , 崔震海 , 阮燕晔**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辽宁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沈阳, 110866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9 年, 第 17 卷, 第 21 篇   
收稿日期: 2018年03月26日    接受日期: 2018年04月24日    发表日期: 2019年08月09日
© 2019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要

为了探究控制玉米穗夹角的遗传基础,本试验以 BYD MX 两个玉米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高密度 SNP 和连锁分析,对调控玉米穗夹角性状的基因进行 QTL 定位和可能的功能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穗夹角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性,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影响。穗夹角经过多环境的调查表明,在两个分离群体中均呈正态分布;共定位到调控穗夹角性状 27 QTL,包括 5 个主效 QTL,分别位于 2 号、4 号和 7 号染色体上,两个来自 BYD 群体,3 个来自 MX 群体,穗夹角性状 QTL 的表型贡献率从 5.7% (qBYDEA2)6.9% (qMXEA2-2);进一步通过 bin 图谱法缩进主效 QTL 区间,共发掘 7 个穗夹角性状候选基因,它们主要编码转录调控和代谢的酶。本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玉米穗夹角的遗传基础,并有助于未来通过分子育种应用从而提高玉米优良穗夹角的品种。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穗夹角;QTL 定位;重组自交系群体

HTML格式版本正在制作中。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 第 17 卷
阅览选项
. 全文 PDF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林景卫*
.
韩笑*
.
张昕
.
周思雅
.
李浩戈
.
陈水森
.
张立军
.
崔震海
.
阮燕晔**
相关论文
.
玉米(Zea mays)
.
穗夹角
.
QTL 定位
.
重组自交系群体
服务
. 发表评论